第二百九十章 修建岳麓书院-《陛下奇观误国啊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而大夏当前培养出来的工匠只有二十万,最多另加四十万的工匠学徒。

    他们正在孙叔敖的指挥下,配合着汉水盆地大约四十万的劳工修建郑国渠。

    姜山从沮授之前的报告中得知,淮野之地新招募的工匠,加上从九州各国迁移和购买的工匠,总共只有十二万。

    这些工匠现在也大多都投入到了驰道的铺建,城池的翻新,村镇,学堂等无数基建工作当中。

    即使是这样,大夏的工匠数量还是处于极度紧张,供不应求的状态。

    即使放缓其他工程的进度,也最多抽调出两万左右的工匠。

    这也是姜山在某些奇观明明可以建造的情况下,还不得不放缓进程的原因。

    所以现在,郑玄也只能暂时进行一些典籍的编纂和教学工作。

    “郑公既来,我大夏便可以开辟高等学府了。

    请郑公稍候些时日,待我择地建造学府。”

    姜山在和郑玄足足聊了半天之后,才脸上带着丝丝喜悦的说道。

    可以和这样一位大贤如此深刻的交流,让姜山感觉自身的学识都有了不小的增长。

    甚至让他一度有将郑玄留在身边,和自己时时论道的心思。

    出于理智他没有选择强留,可郑玄的去向却让姜山有些为难了起来。

    淮野之地的学府还没有真正的修建出来,所以自然也就没有可以给郑玄任教的地方。

    原本在焱龙造化炉没有激活的时候,函断山脉还修建了几座颇为完善的学府,但现在大多已经毁于一旦。

    最适合郑玄驻扎的石渠阁,也在汉水盆地之中。

    但这样一来,却与大夏即将进行的科举和淮野之地教育建设的大方向,有些不太契合。

    如果姜山将根据地设为淮野之地,那汉水盆地通过淮河的运输倒也不算偏僻。

    可一旦大夏东出,偏居西部的汉水盆地就只适合做一个粮食和工匠的生产之地。

    作为学子聚集的中心,就有些过于偏僻了。

    毕竟作为学府之地,既要远离世俗纷争,又要信息传递及时,道路四通八达。

    类似于三国时期的颖川,不位于权力中心,但却大贤云集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