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
而贾诩的首级被送到马超手上,已经是来年开春了。再要送回雒阳,又是一个多月之后,所以刘备拿到这一战果,已经是章武五年的阳春三月。
看到贾诩的人头送到,刘备也是大喜过望。
在他看来,累计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“董曹之乱”,至此才算是彻底有个了断,可以从历史层面盖棺定论了。
贾诩毕竟是董卓时代就参与了西凉军叛乱的,后来又挑起了李傕郭汜的作乱,最后还投了曹操,帮着直接扑灭了董承和吕布的反曹计划。可以说他是贯穿了董卓、李傕郭汜、曹操三代篡汉之贼的枢纽灵魂人物,也是东汉末三十年大乱的关键线索。
贾诩的人头送到了,对天下苍生也有一个交代,足以证明刘备并不是针对谁,而是对一切篡汉之贼都无差别嫉恶如仇,必欲诛之而后快——
这一点,在后世看官看来,如果是只看演艺不看史书的,就很容易忽视。因为演艺里的刘备,不仅参与了反抗曹操欺君篡逆的那二十几年奋斗,而是早在诸侯讨董时就出了大力的,所以刘备对一切篡汉之贼都嫉恶如仇,这一点在只看演艺的看官眼里,是无需自证不言自明的。
但是正史上没有“温酒斩华雄”没有“三英战吕布”,刘备早年虽然也声讨过董卓,可实际功勋难以考证,在当时的人眼里,刘备一生最大的奋斗,除了讨黄巾以外,就是参与讨袁术,以及后来对付曹操,其他都是诸侯之间的内斗,谈不上谁绝对正义。
这种情况下,不放过贾诩,必诛之而后快,就显得很重要了,也加强了刘备的人设。
最终,刘备亲自批示,把贾诩的无头尸体菹醢,虽然本就腐朽得不成样子了,只是走个形式过场,但也算是弥补了当初曹操死的时候直接火化的遗憾,用贾诩替代曹操接受了天下苍生的怨气。
处置完贾诩后,刘备心情畅快,有一次又择机私下里问起心腹重臣们:
“贾诩虽死,但曹操诸子,尚有曹彰远遁西域,如今近况不明,朝廷当如何追击?西域险远,是否值得立刻靡费重金、不顾百姓疲敝远征?还是当以计缓图之?”
刘备咨询的“心腹重臣”,当然首先就是诸葛兄弟了。
诸葛瑾听到这个问题,就知道陛下其实也比较宽仁,不太想最后为了一个遥遥无期的曹彰,去不计代价劳民伤财。
他听得出来,在刘备看来,能杀曹彰斩草除根固然是最好,但西域近年的情况,对于大汉朝廷中枢而言,已经太过陌生了。刘备自己也不知道远征西域会有多艰险,会不会导致刚刚才稳定下来的中原再次陷入疲惫、出现乱象。
而诸葛瑾内心自然是期望缓图的——只不过他希望缓图的理由,和外人所以为的不一样。
诸葛瑾希望缓图,至少有两层考虑。
首先,是确实希望给百姓休息。汉末大乱持续四十年,现在才开始裁军没两年,百姓实在是太苦了。而大汉要开疆拓土,恢复国力,短期内有远比去西域更好更快更省的发展方向。
比如进一步在东北开荒,把扶余故土变成彻底汉人农耕的熟地。东北的农业和发展潜力,可不比大西北好得多?
西北地区,诸葛瑾并不是不要,而是事情有轻重缓急。曹操、曹丕、司马懿、贾诩都死后,刘备的正统性已经再无半点瑕疵,为先帝报仇也报得够了,不差曹彰这条命来妆点。
当然,这个理由不适合直接拿出来说,至少不是身为臣下该说的。加上刘备自己也有这个觉悟,诸葛瑾也就不用提了。
而除了休养生息之外,诸葛瑾考虑到的第二点,便是暗暗期待曹彰能和西域诸国进一步消耗一下,两败俱伤,到时候朝廷再去捡便宜。
而且,自古如果是汉人王朝直接远征异域,指望把土地一次性拿住、拿稳,那是很难的。因为一旦朝廷管不到那里了,当地的异族肯定会反复。
历史上大汉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,都在西域建立过都护府,但每次都花费巨大,维持的治理时间却不是很久,基本上要出一个强力的都护,勉强能维持二三十年,到了这个强人没了之后,基本上也就人亡政息,反反复复。
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,不过诸葛瑾觉得,最关键的原因,就在于“受中央直接挟制的地方都护府,很难有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,去偏远之地开拓”。
说人话,就是在集权制度下,朝廷要担心放出去的地方官府,尤其是千里之外天高皇帝远的地方,会不会成为割据的诸侯、军阀,本身尾大不掉变成祸患。
但是这个问题,在曹彰流窜西域的情况下,对刘备而言就不存在了,因为曹彰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篡逆势力,其自主性相当高。
这也是为什么,原本历史上,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在对付各自周边的蛮夷异族时,表现都非常好——后世网上还有很多人,拿三国时三方对异族都很武德充沛,把鲜卑乌桓南蛮山越摁在地上揍,来证明“大汉武德充沛,远超唐宋”。
第(1/3)页